“改革开放为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医药市场提供了巨大机遇,使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医药企业的‘主创地’,促进了医药创新和全球研发。对默克而言,我们通过全价值链布局应对这些变化,实现了在中国的研发、制造、分销、销售以及患者服务和组织运营的本土化,我们在北京设立的研发中心和南通的制药工厂是这一努力的关键部分。”近日,默克中国医药健康董事总经理张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默克医药健康重点关注心血管、代谢及内分泌、辅助生殖、肿瘤和神经免疫四大领域。作为1933年就进入中国的跨国药企,90年来默克医药深耕中国市场,目前经营14种药品,包含新近获批的用于治疗携带间质上皮转化因子(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的拓得康。张巍表示,扎根中国的默克,也一直致力于实现全球医药健康业务的中国本土化,融入中国产业生态。“默克积极推动与本土合作伙伴合作,推动医药创新、推进行业合规建设,助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造福中国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家以代际传承为发展主线的家族企业,一直以来,默克的决策都深受“代际眼光”影响。张巍介绍,默克会以更加理智、更加长远的眼光看待眼前的变化。看未来,默克已经制定了未来5年在华发展的战略规划,将聚焦领域、聚力合作,积极变革,激发研发、业务、运营等各方面的创新,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中国市场是“主创地”
《21世纪》:请您介绍一下默克医药健康目前在中国市场的主要布局,中国市场对于默克来说意味着什么?
张巍:默克是一家具有350多年历史的全球领先科技企业。自1933年进入中国以来,默克一直积极扩展在华业务,现在中国已成为我们全球业务的核心市场和关键增长引擎。在默克医药健康全球,中国业务贡献达17%。
在中国,默克医药健康的总部设在北京,员工超过2100人。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布局了完整的价值链,涵盖研发、制造、供应和销售。在疾病治疗领域,我们重点关注心血管、代谢及内分泌、辅助生殖、肿瘤和神经免疫四大领域,目前在中国经营14种药品。我们的北京研发中心是全球四大研发中心之一,拥有完整的研发价值链,从临床试验到生产本地化。自2018年以来,我们显著增加了在中国的临床试验数量。我们致力于加快全球在研创新产品上市,并尽早通过这些产品惠及中国患者。
此外,我们在南通建立了大型生产基地,截至2022年,已投入2.17亿欧元。这个基地不仅满足了中国患者对多种重要药物的需求,还引入了先进的全自动物流分销系统,是跨国公司在中国为数不多的能大规模生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产品的基地之一。
中国市场是默克未来持续发展与增长的关键。我们期待在接下来的90年中,继续见证并参与中国的发展,与之共同成长。
《21世纪》:您觉得改革开放带给了中国医药市场哪些变化?为应对这些变化,默克做出了哪些本土化努力?
张巍:改革开放为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医药市场提供了巨大机遇,极大提高了医生和患者对全球先进药品和治疗解决方案的可及性。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医药企业的“主创地”,促进了医药创新和全球研发。
对默克而言,我们通过全价值链布局应对这些变化,实现了在中国的研发、制造、分销、销售以及患者服务和组织运营的本土化。我们在北京设立的研发中心和南通的制药厂是这一努力的关键部分。北京研发中心致力于推动本土创新,而南通制药厂则侧重于实现本地生产和全球标准。我们也积极开展自主研发,同时探索合作研发。例如,与恒瑞、和誉、百奥赛图的合作,以及与思路迪和君实生物进行的靶向和免疫联合疗法的临床研究。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患者众多,所以在提高医药健康可及性方面我们有诸多考量。一方面我们密切关注从招标、进药到销售的每一环节,希望实现广覆盖,惠及更广大地区的患者。同时,我们加快默克新产品的医保准入,让患者用得上、用得起高质量的创新药。此外,我们还积极创新准入方式,在商保、惠民保、药物使用、支付方式等方面积极进行准入尝试与创新,支持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如“乐城全球特药险”、“北京普惠健康保”和“上海沪惠保”,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21世纪》:带量采购、医保谈判、两票制等政策对中国医药市场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默克为保持市场竞争力做出了哪些战略调整?
张巍:长远来看医改政策惠及全民,当前深化医改处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持续推进医药、医疗、医保“三医联动”,各项政策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目的是减少中间环节、有效控制成本、扩大覆盖范围,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患者用得上、用得起高品质的创新药。
默克以服务中国患者为中心,顺势而为、拥抱变革。我们主要采取了三点战略调整:一是积极参与国家医保谈判和带量采购政策,调整产品策略,以确保我们的创新药品能够到达更广泛的中国患者群体;二是开展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同时评估并引入优质的外部资产,致力于满足市场和临床需求;三是加强与本土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生态圈中伙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推动医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行业合规建设,助力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
找准定位,坚持创新
《21世纪》:长期以来默克医药专注于创新与研发。有观点认为,仿制药或生物类似药在蚕食创新药市场,对此您如何看待?默克如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张巍:首先,我们认为称仿制药或生物类似药对市场的影响为“蚕食”并不准确。我们认同生物类似药在提高患者用药可及性、疾病防治公平性、政府成本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生物药分子结构的复杂性,生物类似药可以做到与原研药物在一级结构(氨基酸序列)上的一致,但是原研药在制备和加工的过程中有很多专有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并不是仿制药所能完全替代的。
为应对市场变化,默克医药积极采取行动:首先是持续创新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我们通过采取原创策略、开发新适应症和挖掘新的临床应用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例如,我们与君实生物和思路迪医药的合作,旨在探索靶向和免疫联合疗法,这是我们产品创新的重要方面。其次是快速引入创新产品,持续拓宽多元的产品管线,丰富现有产品组合。通过“先行先试”的政策,将我们的创新药和解决方案率先实施并开展相关的真实世界研究。
《21世纪》:目前比较流行“朋友圈”,默克在拓展“朋友圈”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为什么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张巍:全球层面,默克努力成为医疗健康领域的“首选合作伙伴”。在中国,我们制定了未来五年战略规划,聚焦领域、聚力合作,致力于在擅长的领域和产业链各环节与合作伙伴展开广泛的合作,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其中,在研发领域,我们不仅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还积极引入与现有产品线具有协同效应的优质外部资产,例如,与恒瑞、和誉、百奥赛图的联合开发与商业化合作,以及与思路迪、君实生物在靶向联合治疗方面的研究;在生态圈建设中,我们与百济神州、基石药业成立了“默克精准联盟”,共同打造肺癌精准诊疗生态圈,并提升结直肠癌领域的精准检测能力;在市场准入层面,我们与圆心科技集团旗下圆心惠宝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探索普惠保险医药服务创新;在市场拓展方面,我们与万孚生物建立合作,改善甲状腺功能基层检测的可及性;在数字化领域,我们与阿里健康、腾讯及平安好医生建立合作关系,利用数字化平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这些合作的宗旨是基于中国未被满足的医疗健康需求,以患者为中心,布局业务拓展和创新方向。我们的方向基于“做精做强,精准制胜”的全球策略,结合默克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以及与现有产品线的匹配程度,找准位置和赛道。
“代际眼光”
《21世纪》:您认为在未来几年里中国的医药市场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默克医药健康将如何调整和应对?可以透露一些未来的计划和项目吗?
张巍:中国市场巨大的潜力和高速增长仍是吸引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的主要因素。同时,我们也看到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人才资本质量的提高以及营商环境和监管政策的变化,这些都为默克医药带来了调整在华发展策略的需求。
同时,医疗控费的诉求、人力资源成本的提升、国际和国内竞争的立体化,以及复杂的医疗生态系统,都给药企及其创新动力带来了挑战。因此,我们的业务和运营战略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更加敏捷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为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默克医药健康已制定了未来五年的战略规划,重点包括:我们将继续在四大治疗领域内深耕,不断投入资源并开拓创新;努力将全球创新产品引入中国市场,并关注外部优质资产,以加速公司发展并解决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积极响应国家推动的多层次支付保障体系政策,加快新品准入,探索创新的准入方式和定价策略;通过数字化转型和简化组织运营流程,提高患者的医疗健康可及性,提高决策与沟通效率,实现更高效的运营和管理;在医药健康行业的激烈人才竞争中,吸引和发展符合组织目标的复合型人才,建立高效、敏捷的组织结构。
《21世纪》:您曾提到,默克的“代际眼光”在决策中越发重要,那么默克医药健康在中国的长期发展目标是什么?
张巍:默克的决策确实深受其独特的“代际眼光”影响。作为一家由默克家族控股、经历了13代传承的企业,我们始终将企业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并以长期利益为导向。这种思维方式帮助我们保持财务管理和资本运营的定力与纪律,使我们能够稳健地穿越市场周期,有效应对不确定性。
概括而言,默克医药健康以孕育、改善和延长生命来达成齐心为病患的愿景,并致力于成为全球特药创新者,做好做强专注领域,切实改善中国患者的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