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

  目录

  >>>政策速递

  1.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CCER审定与核查实施规则

  2.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3.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降低燃料电池零部件进口关税

  4. 我国单体规模最大的漂浮式光伏电站并网发电

  5. 青海发布全国首个绿氢化工产业发展规划

  6. 长安汽车携手赣锋锂业,推进(半)固态电池研发

  7. 华润水泥启动6万吨CCUS项目

  8. 协鑫光电开建全球首个吉瓦级大规格钙钛矿基地

  9. 沙特进一步增加可再生能源部署目标

  10.欧盟签署“欧洲风电宪章”,加强风电产业贸易保护

  >>>专题碳讨

  年终盘点:2023年十大双碳关键词

  正文

  一、政策速递

  A、权威声音

  1.市场监管总局发布CCER审定与核查实施规则

  为规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活动,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经商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制定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实施规则》,12月27日公告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零碳解读:实施规则明确了CCER项目审定程序、减排量核查程序及相关信息报送和公开的相关要求,为CCER项目审定与审查提供了指引。此前,生态环境部向后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规则(试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与实施指南》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和结算规则(试行)》等配套政策,《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实施规则》的出台标志全国CCER市场启动完成了所有的政策和制度建设。

  2.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近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要提振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支持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发展,抓好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减排,开展工业数字化碳管理试点;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全面推广绿色制造。

  零碳解读:工业是耗能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推进工业领域碳减排,开展工业数字化碳管理试点有助加快摸清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真实的碳排放量,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碳减排和绿色升级改造;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品在推动交通领域绿色转型的同时,又助力培育经济增长的绿色新动能。

  3.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降低燃料电池零部件进口关税

  近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2024年将调整部分商品的进出口关税。根据公告,2024年1月1日起,我国将对101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其中,与燃料电池相关的零部件包括燃料电池用氧化铱、气体扩散层、增压器、循环泵、膜电极组件、双极板、碳电极片。

  零碳解读:当前,我国燃料电池等绿色产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但燃料电池相关原料和零部件进口占比仍较大,对电池产业长期稳定发展造成隐忧。对燃料电池相关的零部件实施暂定税率,有利于降低锂电池原料的进口成本,进一步提高我国燃料电池产业的竞争力,并促进燃料电池供应链的稳定。

  B、地方实践

  4.我国单体规模最大的漂浮式光伏电站并网发电

  12月27日,我国单体规模最大的漂浮式光伏电站——安徽阜阳南部风光电基地水面漂浮式光伏电站实现全容量并网。据悉,建设在13000亩采煤沉陷区形成的水域上,总装机容量为65万千瓦,由122个超大型光伏矩阵构成,年平均发电量约7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8万吨。

  零碳解读: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推动能源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举措。此次,安徽在采煤沉陷区水域上建设漂浮式光伏电站,既可节省土地资源,利用水面散热好的特点,有效提升发电效率,又可以壮大绿色电力规模、助力当地生态改善,为推动当地能源绿色转型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起到了良好示范。

  5.青海发布全国首个绿氢化工产业发展规划

  近日,青海省发改委印发全国首个省级绿氢化工产业规划——《青海省绿氢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并公布43个青海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项目清单。根据规划,青海省绿氢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分为三期建设,到2025年绿氢生产能力达4万吨左右,建设绿氢化工示范项目不少于2个。在绿氢化工耦合盐湖、绿氢化工耦合新能源领域开展示范应用。

  零碳解读:氢能是未来理想的绿色能源。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部署,利用成本较低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制氢便成为了风口。青海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丰富,利用绿电发展绿氢产业空间广阔。同时,氢具备能源和工业原料双重属性,推动绿氢耦合化工产业发展既可以壮大清洁能源产业规模又可以推动化工行业的绿色转型。

  C、企业行动

  6.长安汽车携手赣锋锂业,推进(半)固态电池研发

  12月25日,长安汽车与赣锋锂业签署《合作备忘录》,加快推进(半)固态电池研发合资项目及制造产业化项目,并基于下一代汽车动力电池(半)固态电池研发合作,探讨向电池上游锂矿资源、锂盐深加工、电池材料,中游电池制造及下游废旧电池综合回收利用延伸合作,推进电池产业全链条战略合作。

  零碳解读: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新能源车企和产业链相关企业正加快合作步伐。此前,长安汽车便与宁德时代合资成立公司,共同推进标准电芯产品研发。此次,长安汽车携手赣锋锂业,则进一步参与到电池上游和中下游的生产链条当中,有助于巩固长安汽车在动力电池领域的竞争优势。

  7.华润水泥启动6万吨CCUS项目

  近日,华润水泥(昌江)有限公司厂区内,飞灰及危废处置项目和碳中和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启动建设。碳中和研发平台一期项目包括建设海南省内首个年捕集利用6万吨二氧化碳项目,该项目将为海南省建材行业构建完整的CCUS产业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示范效应。

  零碳解读: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和碳减排工作的日益紧迫,发展CCUS等负碳技术势在必行。有研究表明,到2060年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时仍有几十亿吨的碳排放产生,这部分碳排放就需要发挥CCUS负碳技术的作用。同时,CCUS项目也将为传统工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支撑,推动减排挑战较大的行业实现绿色发展。

  8.协鑫光电开建全球首个吉瓦级大规格钙钛矿基地

  12月27日,协鑫光电在江苏省苏州市昆山高新区举行全球首个吉瓦级大规格(2.4米×1.2米)钙钛矿叠层组件生产基地奠基仪式,标志着协鑫钙钛矿正式进入吉瓦级商业运营阶段。本次奠基的协鑫吉瓦级钙钛矿项目,完全实现了技术、装备和材料国产化,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代表了钙钛矿技术和商业化应用的全球最高水平。

  零碳解读:作为第三代新型太阳能电池,钙钛矿电池制备工艺相较传统晶硅电池流程更短、能耗更低,有着明显的成本优势,且同时实现了光电转换效率进一步提升,是未来光伏产业发展方向。此次吉瓦级钙钛矿项目建成后,将推动钙钛矿组件进入大规模商用时代。

  D、国际看点

  9. 沙特进一步增加可再生能源部署目标

  近日,沙特能源部长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表示,沙特的目标是未来每年增加20吉瓦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到2030年之前达到130吉瓦的可再生能源。沙特的目标是到 2030年达到约50%天然气和50%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最佳能源结构。沙特王国正在公共和私营部门实施80多项举措,投资额超过1880亿美元,建设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零碳解读:作为化石能源主要生产国,沙特在能源转型和碳减排方面面临的挑战较大。同时,沙特等“一带一路”国家正成为我国电力和光伏设备出口的重要地区,沙特提高可再生能源部署目标和加大可持续发展投资,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我国相关产业的全球市场空间,并加快当地的能源绿色转型。

  10.欧盟签署“欧洲风电宪章”,加强风电产业贸易保护

  近日,26个欧盟国家(除匈牙利)集体签署“欧洲风电宪章”(European Wind Charter),提出欧洲未来风电加快部署的计划,并希望能“保护”欧洲风电行业免受来自欧洲外制造商的“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影响。

  零碳解读:在全球加快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背景下,欧美等国家逐步加大对绿色产品的贸易保护措施。今年以来,欧洲相继通过了《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欧盟碳关税等绿色贸易保护措施,此次“欧洲风电宪章”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延续。在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和对外出口日益扩大的背景下,“欧洲风电宪章”将对国内风电企业出口业务产生较大影响。

  二、专题碳讨

  年终盘点:2023年十大双碳关键词

  “双碳”目标提出三年来,我国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完成了双探“1+N”政策体系,经济社会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深入。

  今年以来,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加快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坚持先立后破,推动能源转型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深化全国碳市场改革,启动全国CCER市场,不断完善和强化绿色发展的市场机制;加快产业绿色升级,培育壮大绿色新动能,使“双碳”目标日益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新引擎;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应对和治理工作,成为提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促进全球碳减排和的重要贡献者。

  回首一年来全球及我国双碳领域重点事件,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提炼了2023年双碳领域十大关键词,为这一年来的双碳工作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标记。

  1、双控转变

  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管理措施,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制度保障。

  今年7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强调要坚持先立后破,完善能耗双控制度,优化完善调控方式,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建设,健全碳排放双控各项配套制度;统筹好发展和减排关系,科学调整优化政策举措。由于碳排放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双控转变也意味着我国绿色发展理念和管理制度的升级,从“单项控制”转向“系统控制”。

  双控转变将加快健全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有力促进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同时,双控转变放也意味着可再生能源消费将不受限制,有利于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发展。

  2、全国碳市场/CCER

  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碳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

  今年以来,全国碳市场扩容、全国CCER市场启动呼声高涨。生态环境部先后展开钢铁、石化和建材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专项研究工作。当前,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初步方案已完成,碳市场扩容在即。

  同时,作为全国碳市场的关键补充,全国CCER市场重启工作加快。10月,生态环境部公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及第一批四类CCER项目方法学,并出台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规则(试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与实施指南》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和结算规则(试行)》等配套政策,奠定了全国CCER市场启动的制度和政策基础。

  全国碳市场扩容和CCER市场重启有利于约束和激励更多行业、企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倒逼产业技术和企业生产工艺转型升级,推动全社会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3、碳达峰试点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且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各地碳达峰工作面临着较大挑战,亟须发挥试点的引领作用。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便提出,要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试点城市和园区给予支持。今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在全国15个省份展开首批国家级碳达峰试点工作,共计35个名额。试点省份基本具备排放量高、人口多、资源充裕或高耗能行业密集等特征,覆盖我国70%以上的碳排放,是中国碳达峰进程中的关键减排省份。

  同时,试点地区既包括传统能源大省和经济规模大省,又包括传统产业和重工业大省,基本覆盖全国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能很好反映出全国各地碳达峰进程中的问题挑战,有利于探索形成可参考碳达峰经验。

  4、可再生能源装机

  能源转型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最重要支撑。而发展可再生能源便是能源转型最主要的方向。

  今年上半年,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突破13亿千瓦,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历史性超过煤电,成为我国“第一大电源”。截至今年12月初,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年内连续突破13亿、14亿大关,达到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超过50%,占全国总装机量的半壁江山。同时,光伏累计装机规模超过5亿千瓦,超过水电装机总规模,成为我国装机规模仅次于煤电的第二大电源。

  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增加我国绿色能源的供给,从根本上减少我国碳排放量。并有利于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和技术的发展,解决发展和减排的难题。

  5、出口新三样

  “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机遇。2020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绿色低碳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并成为我国出口“新三样”。

  目前,我国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光伏产业链,生产了全球80%的太阳能电池板、85%的太阳能电池和97%的太阳能硅片;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全球第一,保有量占世界一半以上;锂电池出口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新三样”合计出口增长61.6%,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8个百分点,绿色产业动能充沛,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产品的大规模普及不仅有利于促进能源和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我国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提高我国产品出口的附加值,并为全球低碳发展提供更多绿色产品。

  6、绿氢

  作为国家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在构建我国绿色低碳清洁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得到高度重视。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部署,利用成本较低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制氢便成为了风口。

  今年6月,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库车绿氢示范项目顺利产氢,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了规模化光伏发电直接制氢工艺与工程成套技术的工业应用。今年1月至9月,绿氢项目投产、在建和申报的项目达到57个,投资额达到3000亿元。同时,因具备能源和原料的双重属性,绿氢在工业和化工领域氢能替代需求旺盛,绿氢耦合发展成为氢能的重要方向。

  绿氢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产生碳排放,是未来理想的绿色能源。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电力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和制氢技术的成熟,绿氢产业必将迎来更大的爆发。

  7、CCUS技术

  低碳技术解决碳排放难题、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

  IPCC在《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中提到,运用CCUS技术除碳是实现净零排放以及补偿超过1.5℃所需的净负排放的必要措施。今年以来,亚马逊、苹果等国际科技巨头不断加码投资CCUS技术研发;我国也加快CCUS技术应用,当前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CCUS示范项目超过100个,初步具备了大规模捕集、利用和封存CO2的工程能力。今年11月,中美最新气候声明中提到,两国争取到2030年各自推进至少5个工业和能源等领域CCUS大规模合作项目。

  未来,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进程的加速,CCUS技术将加快向各行业各领域应用渗透,成为市场主流的负碳技术。

  8、COP28

  应对全球变暖和气候挑战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为此,联合国于1992年通过了世界上第一个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COP28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会议。

  2015年12月,COP21达成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巴黎协定》,提出了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温控目标。此次COP28将对各国在《巴黎协定》下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进行首次全面盘点,敦促各方提高自主贡献力度,并设置更严的能源转型目标,以提高达成《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可能性。由于减排和能源转型关乎国家利益和未来产业发展空间,故COP28吸引了全球的注意力。

  COP28上各国代表就全球盘点和“转型脱离化石燃料”的路线图达成一致,这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并明确了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在2030年前增加三倍、能效提升两倍等能源转型目标。这将对未来全球各国气候变化应对和能源转型产生重要影响。

  9、碳关税

  随着世界各国在碳减排和绿色产业竞争方面的博弈加剧,欧美等发达国家逐步开始设置绿色贸易壁垒,以此来保护和强化国家气候应对行动和产业的气候竞争力。

  今年4月,欧盟理事会投票通过了全球首个“碳关税”——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10月1日起,欧盟碳关税开始实施。欧盟将对从境外进口的钢铁、铝、水泥和化肥额外征税。12月18日,英国政府正式宣布将自2027年起实施英国碳边境调节机制,初步涵盖的产品大类包括铝、水泥、陶瓷、化肥、玻璃、氢气、钢铁。此前,欧美相继通过了《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通胀削减法案》,对国外绿色产品进口采取限制措施。一时间,绿色贸易保护成为国际气候谈判和贸易的热点话题。

  碳关税不仅直接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还将对全球产业格局和贸易规则产生重大影响,也必将对中国绿色产业发展和相关产品出口带来诸多挑战。

  10、全球沸腾/极端气候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高温热浪、洪涝灾害等极端天气事件愈加频繁,极端气候逐步成为常态。

  今年以来,全球气温不断打破纪录。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数据,2023 年有望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6 月、7 月、8 月和 9 月均打破月度气温纪录;其中,9月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一个月,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的水平高出1.75摄氏度。世界气象组织称,2023 年有望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气候变化正在发生,这很可怕,而这仅仅是个开始,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经到来。

  全球升温一旦突破“气候临界点”,气候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将大幅上升,并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等各个方面产生持续威胁。全球沸腾是对人类即将面临气候危机的一种警示。